2006/02/03 | 老家的年
类别(呓语) | 评论(4) | 阅读(76) | 发表于 22:57

图片如下:


在老家呆了整整四天,看了,听了,想了很多,总起来的体会是新鲜和热闹。从上了小学,我就再也没回老家过过年。在滨州过年,只有我们三个,过程很简单,春节晚会,包饺子,放鞭炮,也许是习惯了的缘故,在只有电视和电脑的陪伴下,也甘于这种寂寞和平淡。这次回老家,让我体验到了农村的年味,也让我深深感到,团圆是一种别样的意义,尤其对老人来说,看到子孙满堂是一辈子的幸福。两个老人甚至激动地热泪盈眶,我知道,那泪水是甜的。如果还有以后,希望我明年还能回老家,陪爷爷奶奶伯伯叔叔们过年。

七零八散的碎片:

(一) 我的家人们

我的老家,在滨州市滨城区里则镇籍家村。爷爷奶奶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,我的伯伯叔叔姑姑们一共姊妹九个。按祖上传下来的家谱记录,到爷爷这一代是第二十代传人,那么我这一辈就是第二十二代了。这家人基本生活在滨州这个区域范围内,基本生活无忧,基本幸福美满,即使在老家生活的这些人,虽然贫穷落后点,但是融洽,和谐,乐观,朴实,安于现状,却又积极向上。在这个村里,我们家比较受人尊敬和羡慕。
不算姑姑,四世同堂,一家人一共18口,肯定不能一一道来,我想特别说一下的是爷爷,爷爷是个比较传奇的人物,但凡这个年纪的人,都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,爷爷在淮海战役中出生入死,立下汗马功劳。新中国成立后,回村当了干部,勤勤恳恳,一直到退休,继续耕田,种地,没闲下来过,除了耳稍微有点背,身体很健康,每天两杯酒。不过毕竟人老了,辛辛苦苦做了一辈子的农民,爷爷从两年前开始信奉基督教,每天跪地一个小时做祷告,给这些孩子们保平安。爷爷也充当了忠实的传教徒,逢人就讲,信仰是种精神寄托,我相信心诚则灵,愿爷爷晚年能够安逸,安享。

(二) 老家视觉

土屋,没学过建筑力学,一直搞不明白,用土活的泥怎么才能让房子立起来,还有,为什么房屋的梁立那么高?睡睡火炕,很温暖哪。除了被子上有点麦秸干的气味,其它都好。农家小院,灶台,大口锅,清朝祖上留下来的一对木椅,爸爸搭制的鸡舍,猫,懒散而栖的牛,火红的炉子和黝黑的煤球,还有公共厕所—围起来的猪圈(方便问题一直让我很头大|-_-)。晚上是最美的时候,无论哪一天,都可以看到夜空群星璀璨。唉,写得一塌糊涂。

(三) 除夕

最开心的是孩子们,开心的原因是放火鞭。在农村,放鞭的时间一般集中在年三十晚上六七点钟,家家户户在门前要点着一堆柴火,据说是可以除鬼辟邪,听着感觉很新鲜。我是只顾着捂耳朵了,有的鞭炮简直跟炸药似的,受不了,但是真热闹,你站在路中间往村东头村西头看,整个天仿佛已被烧得通红。
年夜的晚上,一家人都在火炕上打牌,闹心的慌,一夜都没睡踏实。

(四) 男尊女卑

这种老封建老腐朽的思想,依然根植于农村。这是这次回家之程让我感到最难受的。在老家的几天,都是女人忙活,女人拾柴,女人做饭,女人刷碗,女人清扫。尤其在饭桌上,都看不到女人,凭什么啊?虽然我是男人,我就想替女人说话,女人也是人,女人不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地位么?

(五) 老照片

在爷爷家的堂屋,墙面上有若干个相框,相框里是布满灰尘的老照片。有关于我们家族的好多人的老照片。想把自己那张骑着小车的照片扫描下来,把相框拆下来,如同打开一个尘封的匣子,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发黄的老照片,就像是怕惊醒一位沉睡的老人。照片承载着时间的前进,承载着岁月的年轮。年轮让我们脸上爬满了皱纹,爬满了苍老和沧桑。孩子变成了大人,大人变成了老人,还好,还有生命的延续,让我们的家族不断地走下去……

(六) 新生活

是小婶婶卖的化妆品的名字。在老家,做了一次面部的全方位美容,除痘除螨,促进皮肤呼吸,嘿咻,咱也美一把,反正不花钱,享受一下星级待遇。做完了,老妈逗我说:小伙子篱笆啦,成小白脸了。我直汗。
海波哥家盖了新房子,新房子就是不一样,宽敞,明亮,干净,华丽。还没围院墙,前面是田地,种着棉花,一望无垠,心旷神怡。大哥说再继续奋斗,五年计划十年计划……我听得有些迷糊,但有这种心态,我想,谁都能富起来的。
三叔家刚把4000斤的棉花卖了,挣了1万多,攒够了钱,准备开春也盖新房子。呵,冬天来了,春天还会远么?
新年了,希望老家所有的人们都有自己新的生活,新的开始。

完。谢谢观看,散会。
0

评论Comments

日志分类
首页[252]
呓语[238]
魔拍[2]
梵音[1]
抓文[8]
CG[3]